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手机的普及,电子医疗(E-Health)得到了高度重视和迅速发展,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来提升医疗服务品质,成为改善公众医疗尤其是弱势群体医疗卫生条件的有效方法。美国当前的医疗改革就包括一个健康信息化计划,即在5年内投入750亿美元,通过标准化和电子化全民的健康信息系统,彻底改革美国卫生体系。
一、构建“电子医疗”体系的必要性。
推广电子医疗对有效解决医疗保健成本不断增加、医疗资源相对紧缺、弱势群体“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意义重大,是推进公共医疗服务均等化的有效途径。一是有利于缓解医疗资源紧缺压力。发展中国家和弱势群体中,最缺乏的医疗资源是医生,中国每万人仅拥有医生14名,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2009年全国医疗机构(包括村卫生室)总诊疗人次达52亿人次。加上国内人口老龄化现象持续加剧(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3亿),流行病、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成为重点,医疗需求更加凸显。建立电子医疗体系,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远程医疗和自助医疗,有利于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的压力。
二、是有利于提升医疗服务现代化水平。
当前医疗信息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构建“电子医疗”体系,有利于我国医疗服务的现代化。如利用M2M技术,通过现有的通信网络,把很远的病人数据传输到各种医疗机构,医生或其他的医疗服务人员,可以方便地随时访问特定的网站,了
解病人的身体指标或其他数据。利用无线传感器技术,可以方面的收集病人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心电图、行动模式等各种数据,随时随地地传输到无线网关,甚至有可消化的传感器,使得服药情况得到监控。云计算技术为病人的模式识别提供了基础,可以大大减轻医生的工作量并可以使少量尖子医生的医疗经验为大量病人共享。智能化终端技术为医生提供方便使用的特制移动终端,使得他们在出诊或其他工作生活现场可以随时处理紧急情况。同时有了基于m-Health的诊断和治疗支持,病人能够在本地接受高质量的治疗,而无需费时费力地去医疗条件更好的医院进行治疗。
三、是有利于降低公众医疗成本。
2009年全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16118.8亿元,人均卫生费用1192.2元,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达4.96%。同时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时代,常见慢性病慢性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及糖尿病)住一次院,一般要花掉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的一半以上,要花掉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的1.5倍。通过推广电子医疗,可以以很便宜的价格把现有的医疗监护设备无线化,进而大大降低医疗成本。四是有利于医疗信息充分共享。信息化的医疗模式推进不同层级医院、医疗管理部门以及患者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实现跨组织、高效率的网络交流和协调配合。信息在医疗卫生领域各参与主体间共享互通,也使全程跟踪医疗卫生服务成为可能。
四、构建“电子医疗”体系的具体建议。
目前电子医疗领域的关键应用主要有六个方面:教育与通知、远程数据采集、远程监控、针对医疗工作者的交流与培训、疾病与流行病传播跟踪及诊断与治疗支持。结合我国的实际,针对“医疗单位、个人患者和管理部门”三个层面,提出如下建议。
1、医疗单位信息化
一、是远程医疗。远程医疗包括远程监护,医院利用无线传感器技术,医护人员可以随时了解相关情况,使病人的病情及时得到有效监控和预警,不需要长期住院治疗,同时改善治疗效果,减少对稀缺医疗资源的占用。远程诊断,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图像传输存储系统、远程会诊系统,搭建统一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可以实现疑难杂症的远程会诊,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远程培训,医疗工作者通过移动通信技术访问各种信息资源,加强不同医疗机构间交流。
二、是流动医疗。建议可在城市大型社区建立社区医疗驻点服务中心,在偏远地区、农村地区建立“流动医疗服务中心”,医生可以通过PDA等手持设备及时为病人进行流动诊疗救治。使得他们在流动医疗中心或出诊时可以随时处理紧急情况,从而大大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并节省必要的抢救时间。
三、是信息医疗。建设医疗电子化管理系统,利用电脑、手机、PDA、智能终端等方式,实现挂号、看病、缴费、取药、治疗的电子化、“一条龙”管理,简化病人的就诊流程,实现诊疗流程信息化。
2、个人健康信息化
一、是建立个人医疗顾问机制。利用短信服务(SMS)等手段,通过实时医讯(可移动搜索疾病动态、治疗方法、医疗健康常识等方面的信息),提供测试与治疗方法、医疗服务和疾病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将医疗保健服务、医疗延伸服务、健康教育引入家庭,实现家庭、个人自助保健。
二、是建立“个人诊疗中心”。利用物联网技术,开发和推广实时采集数据的设备(如数字体温计、数字扫描仪、智能马桶等),让病人能够“自助医治”普通的感冒,慢性病如糖尿病等。
3、政府卫生管理信息化
一、是全民医疗信息、医保服务一体化。首先,建立“电子病历”,提供医疗病历和健康档案“一卡通”服务,政府牵头构建全国“智慧医疗”信息系统,实现医院之间、医院与社区、医疗保险、卫生行政部门等的信息共享。无论在哪家医院看病,都可以将病历上传到统一的管理系统,需要的时候下载即可,为包括转诊在内的医疗服务奠定基础。其次,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医保信息化联动机制,允许医保关系异地转移。例如可跨省使用医保卡、异地就医医疗费用可代办报销、企业退休人员可享曼异地养老保险等,实现公共医疗服务“自由迁移”。结合城镇化进程,把长期在城市工作的外来工、新划入城镇范围的农民纳入医保范围,实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的目标。
二、是建立流行病信息化预防治疗体系。移动设备的普及,对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至关重要。目前,很多中国家建立了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疾病报告机制。经过“非典”、“甲流”的考验,我国部分地区积累和建立了重大传染疾病预防宣传、通知通报机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建议充分利用手机平台,整合三大通信运营商客户资源,建立全国流行病预防治疗体系,提高全民防病抗病能力。
三是建立电子医疗标准与规范体系。首先,建议政府加快对物联网无线医疗传感器和传输产品等新的医疗监护设备的审核周期,制定特别审批通道,以适应电子产品更新快速的客观情况。其次,尽快制定国内的移动医疗产品的技术标准,建议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鼓励国内相关产业的企业创业和发展,促进市场的成熟,使得我国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子医疗产业与世界水平上保持同步的发展(据麦肯锡公司报告,全球范围内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病人进行检测服务的市场在2010年将高达500亿美元)。其三,建议政府责成医疗主管部门制定明确的移动医疗服务规范和意外处理方法,使得远程监护的风险管理有法可依。四是责成医疗主管部门对病人的档案管理和使用建立明确法规,切实保护个人健康信息的隐私。